刚开始有点怕,后来不怕了

昨天牛妈妈带小牛去体检,照例又要从指尖取血,据说现场是哭声一片,轮到小牛,小牛确是没有哭鼻子,周围的人都很惊讶,直到小牛进电梯,还有家长说“这就是刚才那个没哭鼻子的小孩”。回到家后,他跟牛妈妈说,其实刚开始他也有点怕,不过后来就不怕了。

这家伙自小时候打疫苗起就很少哭鼻子,这当然跟我们经常鼓励他有关系。

关于成语“瓜田李下”

昨天晚上小牛在读成语故事,这家伙问题非常多,有无数个“为什么”,有时搞得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解释才好。这不,在研究“瓜田李下”了,问“为什么大事不妙”,“大事不妙什么意思”,“为什么瓜田李下”。关于最后一个问题一开始我也是不知道怎么回事?这跟偷东西有什么关系呢?我就仔细看了这个故事,大致如下:

唐朝唐文宗时,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,能言善谏,官职担任工部侍郎。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,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(现在的陕西邮县)做官,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。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:“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,官封大将军,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,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,又有甚么不妥呢?”柳公权说:“按照郭宁的贡献和功绩来说,派他到邮宁去当主官,原本是合理合情,无什么好争议的,可是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,才得到这个官职的。”唐文宗说:“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,并不是献给朕的。”柳公权回答:“瓜田李下的嫌疑,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?”   

“瓜田李下”是从古乐府《君子行》中的诗句“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”引申来的。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。

读过之后挺纳闷的,在瓜田旁边解鞋带,李树下整冠何以会让人怀疑呢?细想,应该如此:种田人下地耕种应是不穿鞋子,所以要是在瓜田旁边解鞋带,应是会让人怀疑是要偷西瓜;而在李树下整冠,应是会让人怀疑要偷摘李子了,因为摘李子一般情况下要抬头,要是不整帽子而抬头,则帽子会掉下来。

不过再次查阅之后,其实我的想法也错了。正确的理解是:

当你在弯下身去拔鞋时,很容易被人误会你在偷瓜,而当你在举手整理帽子的时候,就很容易被人怀疑你是在偷摘李子。

蜘蛛为什么不会被网缠住?

今天早上牛妈妈和小牛在翻看《儿童动画百科全书》,在看到蜘蛛这一章节时,他们知道蜘蛛可以用蛛网来捕捉小昆虫,不过小牛问了一个牛妈妈一个问题,牛妈妈却不知道,这个问题就是:蜘蛛为什么不会被网缠住”?牛妈妈问牛爸爸,牛爸爸表示同样不知道,不过牛爸爸答应网上搜索一下给予答案。

太平常的一个问题了,可是我却未曾想过,估计大部分其他人也是一样!

答案:蛛丝有横丝和纵丝之分,其中纵丝具高强度,起支撑作用,不具粘性;而横丝具粘性,即是用来捕捉小昆虫的。蜘蛛本身只行走在不具粘性的纵丝上,自然就不会被粘住了!

擎天柱喝可乐

端午放假,我带小牛出去,路上,这家伙突然跟我说,擎天柱买了可乐喝,我就问,擎天柱喜欢吗?小牛说擎天柱很喜欢,他也喜欢,他叫我也买一瓶给他喝!这下子,我算是知道了,这家伙自己想喝,知道要是直接要求,我是不会同意的,就间接地先说起别人的事,再跟我提要求。你看,别人都喝了,你也买一瓶给我喝吧!

还有,“爸爸,你看,楼下停着很多五颜六色的车子,有蓝色的,有黄色,有黑色”,我说是啊,很多人都买车了,他就接着说,“那我们也买一辆好吗?法拉利太贵,擎天柱买了,奥迪也很贵,我们也不买,我们就买个福特的吧”。

第一个叛逆期?

这段时间来,感觉小牛在很多事情上会跟大人对着干。说好的事情不做,比如说:1)玩愤怒的小鸟,说好5分钟后结束,时间到了却不停手,反倒说再玩一会,以后就不玩,我就说那再玩五分钟,我就把程序删除,他说可以;2)第二天看到平板电脑,就说要玩愤怒的小鸟,我说已经删除,这下他不干,开始哭闹,自然我不理他;3)吃完晚饭后自己玩玩具,等到了刷牙洗澡的时间,却说还没看动画片,要看动画片,开始哭闹;4)在离洗澡时间前还有20分钟时间,我让他看动画片,结果时间到,他却还想看,不让看,有开始闹。

好了,开始的时候,我为了要建立一定的约束关系,同时要要让他有初步的时间意识,狠狠的打了两次屁股,没想到的是,第二次打了屁股后,居然不奏效了,迫于我的压力,停了小一阵子,又开始闹了。这下我意识到肯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,不是我们爷俩的错,即使他继续闹,我没有打他屁股,就过去把他抱过来,他并不想让我抱,他喜欢找妈妈。不过我开始说变形金刚,他最喜欢的动画人物,果然他马上停止哭闹,接上我的话题。

我跟他在阳台上说故事,大致过了二十分钟,静下心来,再去洗澡。我大致知道这个年龄段会有一个叛逆期,只是不知道小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脾气,还一直纳闷:难道连这么火爆的脾气也是能够从我这里遗传?要知道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牛妈妈在的呀,我只是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带带而已,而且要是工作日,我晚上也很经常在忙我的事情,不至于我的性格会这么强的营销到他!

早上没事情,上网搜索了一下,得到如下结果。

在三岁左右,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“反抗期”,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,心理学上称为“第一反抗期”。突出表现为: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,自我意识开始发展,好奇心强,有了自主的愿望,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,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,就容易产生说反话、顶嘴的现象。

为何会叛逆?

首先,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。他们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,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。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活动范围,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。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阻拦和限制,因此就会产生反抗。

其次,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。原先,孩子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。现在,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让“我”做的,哪些事情是“我”想做的。因此,就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。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范相抵触,于是孩子就会有挫折感,从而导致反抗行为。

第三,许多方面发展得不成熟。两三岁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,一旦他们感到不满,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,比如吵嚷、哭闹等。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,因此往往被大人认为是故意作对。其实,他们无非是忠实于自己的想法,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。两三岁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也还不高,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,因此常常显得“死心眼儿”,比如,他们的时间概念还不强,因此哪怕告诉他只等五分钟他也不能忍耐,凡想做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。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反抗行为。

叛逆还有好处?

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:将两岁至五岁的孩子分成两组,一组反抗性较强,另一组反抗性较弱。结果发现,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,有80%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;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,只有24%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,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,常常依赖他人。因此,专家认为,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,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,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,值得父母重视。

所以,做家长的要突破传统的束缚,勇于接受孩子的想法,甚至容许他反对你的做法。